收藏成功!
2秒后自动关闭
2018-04-23 阅读数:5288
关键词: 村振兴
近日,春日暖暖,微风和煦。重庆巴南区鱼洞街道大中村,上千个排列整齐的蔬菜大棚连天碧涌,瓜菜满地,忙碌的菜农正在编织着“蔬菜村”的新景象。
大中村地处长江边,四面环水,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是长江畔的一方沃野。这个小村子居住着4000余人,近年来,勤劳的老百姓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开启了两次转型:把气候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。
2017年,党的十九大提出“乡村振兴战略”后,该村更是开始谋划第三次转型:着力打造以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综合体,实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、高度融合。
一次转型:气候优势“变”经济优势。
上午八点,藤菜种植大户万培庆的育苗大棚里,他和妻子李泽芳一边忙着嫁接菜苗,一边把菜苗捆扎、打包然后用快递发往湖北。每块菜地旁边的院坝上,都停着两三辆货车,菜贩们正忙着装车,再销往巴南、江北、九龙坡等地。
45岁的万培庆,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,是大中村第一批种植蔬菜的村民。2010年,细心的万培庆和村民们发现,种蔬菜赚钱的秘诀就是打时间差,早上市。于是,大家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开启了第一次转型:开始在改进栽种技术上做文章,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种植方法,即使用塑料大棚种植藤菜,既卖菜苗,又卖早菜,采收时间比传统种植提前了一个多月,一年可以卖四季蔬菜。现在全村1000余户村民全都在种植蔬菜,2017年,全村蔬菜年产7000万斤,产值近1亿元,村民靠它走上了致富路。
二次转型:传统种植“变”绿色种植。
“你看这土多疏松,浇水后易渗透,不板结了,蚯蚓都‘复活’了。”村民万先碧挖了挖旁边两块空地的土壤说,以前化肥农药的高用量让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,在一些大棚里蚯蚓都消失了。
近年来,由于村民长期使用农药化肥种植,导致土壤盐渍化和板结,大棚产量也逐渐降低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,2016年底,大中村开启了第二次转型:量、质并重,更追求质量。对土壤进行改良,力图让长期使用化肥、农药而造成蔬菜生长困难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,以便生产出更好的蔬菜供应市场,激发土壤活力。
目前,大中村正在向区农委积极申报“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”项目,全村村民也都积极签约进行土地改良,预计2018年将累计实施土壤改良、发展绿色蔬菜3600亩。
三次转型:蔬菜村“变”旅游胜地。
时逢周末,村里最有名的“烧烤露营”空地上挤满了帐篷,小孩们在湖边玩着石头,环村乡间小道上游人如织。
“我们村发展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,全村位于长江的中间,整个村庄被长江环绕,是不可多得的资源。”大中村党支部书记廖大全表示,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现在,该村已开始规划第三次转型升级:着力打造以创意农业、农业设计、农事体验和观光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田园综合体,实现现有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、高度融合。大中村以山水做文章,将全村划分为水上游乐区、创意民俗体验区、山地文化休闲区、大棚生态区等,发展湖光山色水上游乐设施、民宿小木屋、环村小自行车等项目。
在村头放眼望去,大中村的田野里已是机声隆隆,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。“明年这个时候,你们将会看到一个风景更加秀丽、旅游设施更加完善的乡村田园综合体。”廖大全信心满满。
各位看官,如果觉得上面的新闻好,就点个赞吧!